似乎每隔幾年,香港娛樂圈就要掀起一次“黑周星馳”的風波。近期,有關周星馳人品問題的討論再捲波瀾,眾明星、粉絲紛紛選邊站隊,大有意見不合便要絕交之意。
  其實,香港娛樂圈從來不缺乏熱鬧。但如果我們跳出這場“周星馳大討論”,藉機探討一下香港娛樂圈的生態構建問題,或許能讓我們看待個案以及內地娛樂圈的未來發展時更趨於理性。
  周星馳是香港娛樂圈的產物,而他的成名也正好搭上香港電影圈最繁榮時期。從上世紀四十年代的“粵語片革新運動”,到“七日鮮”爛大街,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期,香港電影始終處於質量不斷提高、類型不斷豐富的上升階段。一時間,“東方好萊塢”之名不脛而走,並乘內地文化產品短缺之機,殺入內地市場——雖然大多是通過盜版錄像帶——卻培養了一大批香港電影的死忠粉,而這些人也成為了歷次“黑周星馳”風波中的力挺派。
  相對內地娛樂圈,香港娛樂圈很早就把一些西方國家關於娛樂行業的運行法則、輿論主張移植入港,而且在造星、發行渠道、經紀人制度等體制方面也比較完備。儘管如此,香港娛樂圈的生態構建仍存在缺陷:從上世紀90年代的黑勢力掌控,到低下庸俗的炒作,還有各種偷拍門,不一而足。如果說,過去香港娛樂圈憑藉其巨大優質的產出,讓受眾得到了滿足,那些缺點相對被輝煌的成績所掩蓋,如今,香港娛樂圈的總體實力、影響力均出現下滑,創意乏善可陳,新人後繼乏力。在這個背景下,關於周星馳人品的論戰,反而凸顯了香港娛樂圈的蒼白和無力。
  其實,娛樂圈生態的健康與否,媒體的作用至關重要。內地和香港娛樂圈最突出的區別就在於:內地市場大,以普通話為主;而香港市場小,以方言為主。看上去似乎內地應該更好做,但是香港媒體相對集中和發達,因此具有更強的影響力。而內地娛樂圈最大的問題,在於媒體的認知與觀眾的口味是有一定差距的,針對市場的反應也相對較慢,一些在民間探討很熱的話題要很久才能反饋到媒體層面。這也意味著,在內地,一個人要有足夠強的特質與感召力,才能夠讓媒體整合在一起;而香港則不然。此次“周星馳風波”就可看出,鑒於香港媒體的迅速反應,可以讓一個幾年才發生一次的事件,在多小的概率下都能再次觸發、做大。
  因此,娛樂圈生態構建問題,不能只看產品豐富與否、規則健全與否、媒體發達與否,那麼,還需要什麼呢?
  從今年年初開始,內地娛樂圈一直開展肅清黃、賭、毒的行動,這對於凈化娛樂圈空氣、重構娛樂圈生態的意義不言而喻。相信此舉不但將在內地娛樂圈發揮正能量,對香港娛樂圈的借鑒意義也可見一斑。
  (熊建,人民日報記者,海外網專欄作者)
 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,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(www.haiwainet.cn)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i53oiwcs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